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,是長江干線流經最長的省份、三峽庫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,生態地位十分重要。湖北省2019年自然資源工作會議提出,把生態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。近日,記者就此采訪了湖北省自然資源廳廳長張猛。
嚴守底線,聚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
張猛表示,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,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、發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講話1周年,也是湖北自然資源系統深入貫徹“兩統一”核心職責的開局之年。立足“守底線、優服務、強基礎、求突破”工作布局,今年重點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統籌安排:
聚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,著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。嚴格落實習近平總書記“共抓大保護、不搞大開發”的重要指示,堅持底線思維,增強憂患意識,落實落細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總規矩。
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。開展全省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,按照“多規合一”的要求,9月底前完成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。同步推進市、縣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編制,在長江沿線選擇8個市(州)、8個縣及1000個村開展試點。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監督實施制度,以及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機制,充分發揮戰略引領和剛性管控作用。實施全域國土空間用途管制,整合各類用途管制依據,優化用途轉用審批、許可程序。加快推進武漢、宜昌、荊州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糾錯機制試點。
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,堅決守住耕地保有量7288萬畝、永久基本農田5888萬畝的紅線。嚴格實施以耕地產能為核心、數量質量并重的占補平衡管理模式,完善占補平衡政策。加快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建設,保質保量地按期完成劃定任務。
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。啟動湖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規劃編制,加快編制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。按照保證安全功能、突出生態功能、兼顧景觀功能的次序,啟動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。研究制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政策、標準,建立項目庫、專家庫。探索跨區域、跨流域的生態補償制度。圍繞全省長江干流兩岸10公里范圍及“三區兩線”,壓實地方政府和礦業權人的責任,完成359處礦山、2486.3公頃地質環境恢復治理。在全省選擇部分市縣擴大國土綜合整治試點。
嚴防自然資源領域發生系統性風險。推進“四化四全”地質災害防治綜合體系建設,構建省、市、縣三級協調統一的頂層設計,完善項目、資金、績效考核等管理制度,在技術手段創新、調查監測預警方面實現突破。開展土地違規抵押融資專項清理整治行動,探索土地儲備制度轉型創新,規范土地儲備規模、機構管理和土地專項債券發行,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。持續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,探索礦產地儲備工程以及頁巖氣商業勘探開發,提升能源風險防范能力。
精準謀劃,推動區域和產業協調發展
作為省政府的職能部門,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。為此,張猛表示,要以要素保障精細化、政策措施精準化、產業建設精品化、項目謀劃精確化推動區域和產業協調發展。
一是自然資源要素保障精細化。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,優先將“一芯兩帶三區”戰略中的重點產業和重點建設項目納入國土空間規劃,合理安排產業空間布局。實施專項行動,主動對接重點產業、重點項目,摸清資源需求現狀,優先保障“一芯”高端智能發展、“兩帶”綠色創新發展、“三區”振興轉型發展的自然資源需求。創新產業用地政策,實施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制度。積極推行“標準地”出讓。
二是自然資源政策措施精準化。研究制定自然資源服務“一芯兩帶三區”戰略的實施意見,統籌差異化供地、占補平衡、特色資源開發、生態修復、生態補償、“多審合一”等政策措施。委托下放審批權限,在武漢市、宜昌市、襄陽市開展省政府委托土地征收和農用地專用審批工作,健全下放審批和監管服務統一協調機制。根據區域自然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,編制“一芯兩帶三區”戰略布局發展圖,推動自然資源全要素科學配置與各市州優勢互補、錯位競爭、集群發展。
三是自然資源領域產業建設精品化。瞄準“一芯驅動”,大力培育發展地球空間信息產業,制定實施專項發展規劃,開展年度行動。以武漢(東湖新技術開發)為重點區域,積極跟蹤對接武大吉奧、光谷北斗、武漢導航院等一批重點企業,加快建立地球空間信息平臺、地球空間信息產品、地球空間信息應用服務三大產業體系。瞄準鄂西綠色發展示范區,加快發展一批森林康養、草原觀光、濕地經濟、賞花經濟等生態服務業。大力培育林業龍頭企業,培養認定一批示范基地、產業示范園區、林業特色優勢區和森林食品示范企業。
四是自然資源項目謀劃精確化。依托功能定位和地方特色,謀劃實施一批強基礎、管長遠、利大局的重大項目。實施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源全域調查工程,全面真實掌握山水林田湖草空間分布、資源稟賦和開發潛力。開展宜昌市磷礦國情調查試點。實施長江經濟帶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試點重大工程,對重點區域實行整體保護、系統修復、綜合治理,破解“化工圍江”困局。實施國土綠化工程,推進長江兩岸造林、長江防護林、精準滅荒、濕地生態修復等十大專項工程。實施地質找礦工程,聚焦三稀戰略新興資源,在鄂西綠色發展示范區推進綠色勘查,在鄂東轉型發展示范區實施深部找礦。實施地質災害防治重大工程,開展三峽庫區斜坡劣化帶治理、丹江口庫區地災防治等七大專項工程。
推動融合,為重大戰略和任務提供保障
今年是湖北省自然資源部門組建運行的第一年,張猛認為,要在創新上多動腦筋、多下功夫,積極推動理念、能力和技術支撐融合轉變,為履行好“兩統一”核心職責、落實重大戰略和重大任務提供保障。
夯實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基礎。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統計制度,開展夷陵區自然資源資產“山水賬”試點。啟動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,開展自然資源定性、定量評估工作。建立自然資源資產報告制度,推動各級政府做好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報告自然資源資產情況工作。協同做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。探索建立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。探索建立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體系,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。
優化資源供給?偭可,保發展空間。實施“增存掛鉤”機制,完成自然資源部下達的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任務。實行增減掛鉤拆舊區和建新區分離管理,規模不設上限,探索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省域交易。時序上,保當年、保開工。實行“統一規劃、分期供地”制度,提高用地效率。
優化營商環境。梳理調整行政職權事項清單,優化行政許可服務,推行邊界管理。深化不動產登記改革,對26種重點不動產登記類型,推進信息共享集成、流程集成、人員集成,全流程壓縮辦理環節和時限。深化不動產登記窗口作風問題專項整治,全面實現“一窗聯辦集中服務”,力爭2019年底實現全省不動產登記一般登記、抵押登記5個工作日內辦結。
加強執法監督。突出源頭嚴防、過程嚴管、后果嚴懲。創機制,實施“增違掛鉤”,倒逼地方政府依法用地。探索建立自然資源“執法+職能專項”全領域監督體系,推動職能部門深度參與執法工作。樹權威,對重大典型案件,省級立案查處一批、掛牌督辦一批、公開通報一批。
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。深入推進示范省創建。圍繞國土空間用途管制、資源資產有償使用、資源開發利用、生態修復等,拓展創建外延,更新創建標準,完善實施方案,加快形成節約集約系統管理制度和長效機制。統籌推進自然資源領域新老改革試點,加快出成果,總結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經驗做法,上升為制度、政策。對自然資源領域的新業務、新任務,在全省主動鋪開試點工作,以改革的思路和辦法迅速起步。